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402章 唐国金国篇:大融合和议会(1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402章 唐国金国篇:大融合和议会(1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
  最新网址:xs保护环境,和种地吃饭天然相悖。

  大平原全是热带雨林,不铲除雨林,就没有足够的耕地。

  获取足够的耕地,就要损失掉雨林。

  唐国是这样,金国也是这样,蜀国也需要焚烧雨林,扩大耕地。

  南美的雨林,从景泰三十六年开始,到景泰六十四年,二十八年内,雨林消失了65%。

  这还是在中枢严格控制雨林数目的情况下呢。

  唐国国内人口,有5%非汉族人口,主要有图皮人、阿兹特克人、非洲裔黑人,和欧洲裔白人。

  在四亿基数下,5%就是一千万人口。

  唐国人信仰六种教派,除了传统五教外,还有三千万人口,信封妈祖,在唐国妈祖庙数量和大明持平。

 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,妈祖,已经成为大明第六教派。

  当国内基教和伊教信仰碰撞的时候,唐王用妈祖庙中和二者,效果显著,导致国内信仰妈祖人数比较多。

  唐国三面环海,有山脉、高原、丘陵、平原、草原,地形丰富,降水丰沛。

  唐王购买大量外夷奴隶,其实就是在训练战兵,为了征服南美做打算。

  对于襄国横亘于墨西哥湾上,毫无作为,唐王早就看他不顺眼了,但唐王看不上小岛,他想得到运河。

  这条运河是南北美洲的生命线。

  掌握这条运河的国家,就会成为美洲霸主。

  所以,唐国暗戳戳训练战兵,准备争霸。

  唐国首都,建在山脉之中,亚马孙雨林中间,本想选择在大平原上建都,但思来想去,唐国还是放弃了,而是将国都建在山脉之间,并修建关隘,用大江大河做国都的防御线。

  这几年,唐国铺设了全国铁路,国都对全国的控制愈发严密。

  朱佑杶志大才疏,在唐国的感受除了富裕外,没别的感觉,朱见滠十分大方,送他一千亩雨林的木材。

  可把朱佑杶给美坏了。

  这些木材,运回国内售卖是一笔不小的财富,完全忘记了大明的禁令,他直接花钱让人砍伐,然后运回国。

  朱见滠却砍伐了几十万亩的雨林,反正上面有朱佑杶挡着,把雨林砍光了,责任推他身上便好了。

  随行官员,都收到了唐王的馈赠,只是雨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。

  反正老皇帝也看不到,报个假数字糊弄糊弄他得了。

  唐国别的不多,就木材多。

  以前大明为修建大殿发愁,这几年,大明建立六京,修建了无数宫殿,木材太便宜了。

  这是用在明面上的,据说老皇帝有十几万个木材库,储存在全国各地,等以后建筑用。

  别说皇家了,国内富户,都在自己园子里储存了海量的木材,囤着,等以后升值。

  各个藩王,也有样学样,手上有成千上万个木材库,储存木材。

  可在唐国,木材实在太多了,根本不用储存。

  像欧洲、亚洲藩王,建造紫禁城用的木材,基本都是从南美进口的。

  以前各地建寺庙建道观都舍不得用大木头,现在,随便用,建教堂、清真寺、妈祖庙,敞开了用。

  唐国仅靠出口木材,财政收入就已经过亿了。

  这样一個三面环海的国家,船舶业是非常发达的,运输业自然也不会差。

  按理说,南美地区鱼类资源非常丰富,捕鱼业应该非常发达的。

  恰恰相反。

  南美捕鱼业非常落后。

  因为南美人不喜欢吃鱼。

  华人对水里游的喜爱程度,是不如路上跑的。

  国内是路上跑的吃光了,才开始吃水里游的,再者也是换换口味,才爱上了海鲜,但海鲜还不是主食。

  南美都是大陆移民,肯定先可路上跑的吃,这地方完全没开发过,什么好吃的都有,水里游的还没轮上呢。

  早晚是一个都别想剩下,有明人的地方,啥都能吃光。

  大明渔船倒是想来打捞。

  但为了保护海洋,大明律严禁过度捕捞、跨区域捕捞,就是说,即便是公海,大明船支也不能跑到南美洲来捕捞的。

  南美洲允许,问题是没人吃啊。

  出口吧,大明是不进口这些的,朝廷不允许。

  其实是环境专家的呼吁,吵得中枢没办法,只能禁止进口,国内基本使用海产品养殖的。

  等南美明人把地上跑的吃光了,肯定开始吃水里游的了。

  大洋洲五国,也不太吃水里游的。

  以前允许捕捞的时候,大洋洲、美洲捕捞业是比较发达的,近两年彻底衰落了。

  唐国的造船业最发达。

  藩国继藩的时候,都带着宝船技术的,但这些技术基本都是大明淘汰的,是永乐朝的技术。

  景泰朝的新技术,是有技术壁垒的。

  唐国想搞运输,就要在原有图纸上进行技术革新。

  自己搞得花多少钱呀?

  唐国肯定从国内偷啊,当然了,自己也在偷偷研究船舶。

  景泰六十年后,世界都说,唐国的船舶工人世界第一,大明反而来唐国招揽船工,船工水平的确比大明船工更厉害。

  得到大明认证后,唐国彻底成为世界船支业霸主。

  唐国在造运输船的同时,也在悄悄造舰队。

  瓜亚基尔,在大唐叫西天门,也叫天门港,就是唐国最大的港口,有人传出消息,声称唐国拥有十个大型舰队。

  消息一出,震惊全世界。

  夏国和东越也开始悄悄造军舰,美洲提前开启了军备竞赛。

  真金白银变成了一艘艘军舰。

  景泰六十二年,整个美洲全部修通了铁路,南北美洲也用铁路连接到一起。

  但是,襄国路段的铁路,从开通后就没运营过。

  天天出事,不是爆炸就是泥石流,反正襄国段的铁路,永远无法运营,南北美洲是修通了铁路,却无法交融。

  襄王再好玩乐,也知道自己最弱。

  他在和唐国、豫国的边界线上,埋了几百万颗地雷,绵延几十公里,结果埋地雷的时候,工人操作失误,炸死了不少工人,导致人尽皆知。

  襄王不顾他国反对,就是埋地雷。

  像东越、豫国、唐国也懒得理他,孤冢枯骨罢了。

  唯一可惜的是,唐国足球并不发达,百姓对体育行业也不太热衷,他们喜欢读书,比较歧视白人和黑人,认为他们不学无术。

  唐国是列国中最封建的一个国家,他们反对和异族联姻,反对人种混合,反对新文化。

  他们认为,应该恢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恢复传统婚姻制度,恢复裹小脚制度,必须使用毛笔,必须尊重古文化,不许推行等等。

  国内风气极为保守。

  这和唐王有直接关系,唐王是个很保守的人。

  他反对女子抛头露面,反对婚恋自由,反对牝鸡司晨,反对……

  所以在唐国,在街道上很少能见到没有结婚的女子,即便刚结婚的年轻女子也很少,见到的更多是大妈和老太太。

  这和大明完全不一样。

  大明鼓励开放风气,开放思想,放弃古礼,追求自由,追求梦想,拥抱正能量。

  在大明,女子和男子一样,不止是生活平等,政治上也是平等的,朝堂之中也有女子官员。

  男子剪短头发,不穿古袍,已经是风气了。

  女子自由婚配,勇敢为自己发声,已经非常普遍了。

  其次就是人种融合。

  国内各族大融合,和白人、黑人混血,只要说汉话行汉文,就是汉人。

 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,大明跨种族混血人数,达到了1.7亿。

  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见过的事情。

  朝野民间,都反对这种混血,很多认为应该维护汉人血统纯正,如此混血下去,华夏还有汉人吗?

  即便是朝廷上,也反对这种混血。

  包括太子,都是反对的。

  因为这些混血嫁给了明人,会造成汉人血统进一步稀释,甚至肤色都变了,长相也变了,到底是大明统治世界,还是其他人种统治大明啊?

  东亚民族混血,没有问题,因为大家长得本来就像,明人、朝人、倭人,本就是一个人种,长得很像。

  东南亚人是一个人种,他们和明人有很大区别的,几乎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来。

  中亚、南亚、西亚,都是不同人种,长得都不一样。

  这种大范围混血,会造成血统缺失。

  可是,真较真的话,大明还有一个纯种汉人了吗?

  民族融合,其实从汉朝就开始了,汉朝就开始化胡为汉,就说并州,住的就都是匈奴人,西北住的都是羌人,幽州住的很多胡人。

  五胡十六国时期,北方还有一个汉人吗?

  匈奴鲜卑羌羯氐,五胡去哪了?最后不都变成了汉人吗?

  又经过南北朝。

  就说李唐,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一半鲜卑人的血统,可是,当时的鲜卑人,比汉人还汉人,完全看不出他们是胡人了。

  宋辽金时期,辽人、女真人,最后不都混进了汉人血统了吗?

  蒙古人统治近百年,那时候中原还有一个纯种汉人吗?

  没有了呀。

  到了大明,又接收了多少胡人,景泰前期,勋贵多少蒙人、后山人、女真人?不都进了汉人血统了嘛。

  景泰朝就更乱了。

  蒙、回、壮、苗、瑶、彝、傣、白、维、臓、索、朝、满、倭,和汉人大融合。

  老皇帝亲自带头,疯狂纳各族美人,他四十一个儿子里,拥有华夏苗裔中所有血统,像美洲诸王,金王朱见湘、唐王朱见滠母妃都是倭人,夏王朱见漠母妃是壮人、大顺王朱见溯母妃也是壮人,豫王朱见溏母妃是蒙人,襄王朱见渺母妃是混血,燕王朱见浔母妃是瑶人。

  他的这些儿子,后宫里继续纳各族嫔妃。

  孙子还是一样纳。

  朝中官员呢,被老皇帝强制纳妾,老皇帝让各族每年往中枢送美人,赐给天下百官,逼着他们生孩子。

  又让朝中官员的女儿,嫁去各族,就说皇帝的公主,好几个嫁给了各族人。

  从景泰十二年开始,大融合便开始了,大明用了五十年,把华夏苗裔,全部变成了汉人。

  大明进行地理大发现之后,眼睛直接转向域外。

  境内各族,民族概念已经十分模糊了,大家已经用地域划分了,广西人,贵州人,东北人来称呼彼此了。

  都忘记了你是什么族的?

  大明身份证里,也没有民族这个选项。

  官方统称华夏,偶尔称汉族,这个汉族,包含大明境内所有民族,从狭义汉族变成了广义汉族,甚至逐渐失去了狭义汉族这个概念,中华之地,全是汉,汉等同于华,全是广义名词。

  而中华之地,这个概念在不断扩大,从当初的两京十三省,加入了东北、漠北、西北、西南。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1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