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379章 景泰风云和洪武王朝,神化皇帝,圣诞节的诞生(2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379章 景泰风云和洪武王朝,神化皇帝,圣诞节的诞生(2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
  

  为了扩大印刷速度,推出了无插画版,和黑白插画版。

  但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。

  民间学者在报纸上讨论景泰风云的故事性,有人接着狗尾续貂,在报纸上赚流量。

  反正这本书是真火了。

  二月初四,第四到六册公布。

  书籍市场直接引爆。

  因为这部书太火了,民间新开了上万家印刷厂,就是想接住这波流量,赚一波就撤。

  盗版商出奇的少,因为这上面主要人物是皇帝,你敢盗版?

  你逃到藩国也没用啊,后面各大藩王都会出现,你敢盗版?

  最重要原因是,盗版商也参与印刷了,民间所有印刷厂二十四小时不停印,也供应不了市场,盗版商做正版就够赚的了。

  这波版税,皇帝赚得盆满钵满。

  家的稿费,皇帝早就付过了,算是买断的,后续收益全都归皇帝。

  皇帝也不吝啬,将第一年版税,全都赏给了家、画家。

  官方主导的下一部,开始动笔,洪武王朝,开写。

  从太祖皇帝儿时开始写,写到太祖皇帝紫微星坠落为止。

  这部书,预计一年结束。

  接着,永乐王朝和宣德王朝。

  建文四年,放在永乐王朝里,正统八年,放进宣德王朝里。

  大明从建立,到今年,所有故事都要写出来,当然了,景泰风云是一部未完结的书,先编纂好这三本书,就继续写景泰风云。

  接下来几个月,景泰风云正常更新。

  景泰风云,一部书,共48册,全是大部头的书籍,销量超过所有书籍的总和。

  这也是第一个,皇帝没死,就开始编史的书籍,也是第一部以皇帝为蓝本写的演义。

  一本书,创造了很多第一个。

  也给民间,开启了一个新思路,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。

  中枢要求教坊司,将整部书里的故事,编成戏剧,搬上舞台剧。

  这可难倒了教坊司了,谁敢扮演皇帝呀?谁敢扮演于谦啊?那不是疯了吗?

  这倒给了皮影戏机会。

  皮影戏班不敢扮演皇帝,可以刻一个于谦呀,可以刻王越呀,刻杨信、李瑾、欧信、李震、郭登等等,这一场场战争,哪一场不精彩呀?

  漫画行业,也受到了这部书的刺激,各种漫画新编,扩大景泰风云的二创市场。

  一部,想成为一个P,必须要经过大量二创,创造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,才能形成矩阵式强大的聚合力,进而形成一个P。

  景泰风云,已经成为大明第一P了。

  看看西游记对华人的影响,几百年了,还是第一P。

  现在西游记还没诞生。

  景泰风云就取代了西游记,成为第一P。

  其中最有名的,是景泰封神录一书,将景泰风云,改编成了封神,把皇帝变成了玉皇大帝转世,文臣武将都是天星下凡,拯救人世间。

  这部书,得到了皇帝御批。

  一时间,销量超过景泰风云中的几册书。

  但景泰封神录,只是站在风口上罢了,文学性真的不高。

  皇帝的御批,摆明了是鼓励民间二创。

  果然,优秀的二创书籍,大规模涌现市场,助力景泰风云,成为大明第一P。

  有人胆子大,为了钱不要命。

  竟然出现了风月版景泰风云,刚出现就被于冕的儿子于允忠给干死了,他的爷爷是他最敬佩的人,谁敢败坏老爷子的声名?

  诸多重臣家族联合起来,不许任何人败坏英杰的声名。

  优秀的也有,有童话版景泰风云,漫画可爱风景泰风云,有战争割草型景泰风云,有深度解析版景泰风云,挖掘景泰风云里的小故事等等。

  销量都很高。

  皇帝也都看了几页,觉得不错。

  一个P的形成,需要长久的生命力,就是需要人不停二创,优秀的二创越多,越能激发一本书的生命力。

  古代那么多,为什么就四大名著,在后世最受欢迎?

  写作深度是一方面,重要的是优秀二创多,看看名著哪一部都不是一版,而是有很多版本。

  说明了,这东西,古往今来大家都喜欢,是真的喜欢。

  景泰风云从创作之初,皇帝为二创留下足够的留白,然后主动推动民间二创,甚至很多宫廷家都主动下场,开始二创。

  像四大名著主动形成的P,是很少见的,古今中外,这样的例子都很少。

  P是打造出来的,就是宣传、鼓吹出来的。

  景泰风云肯定不如四大名著经典,但皇帝掌握着宣传机器,可以制造出大P出来。

  而景泰风云里面的故事特别多,随便拿出来几个,稍加填充,就能凑足一本书。

  这也是皇帝非要写大部头书籍的原因。

  可挖掘的东西多,二创容易。

  只要保持报纸上的热度,景泰风云就会深入人心的,有热度二创就会多,能赚到钱呀。

  皇帝先让宫廷家挖掘里面的小故事,填充凑成一本书。

  主动引起民间效仿。

  报纸再进行矩阵式宣传。

  这么火的书,主题曲不能少,一首名叫景泰风云的歌舞,在民间引起潮流。

  歌舞出自教坊司,这不是一首歌,而是每一个故事单元就有一首歌。

  歌曲一出。

  民间就有人填词,又引起一片热议。

  热度居高不下。

  到了八月。

  景泰风云颁布了24册,仅剩六册了,在民间真的是万人空巷,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本书。

  刘健请命皇帝,改万寿节为圣诞节,陛下乃天降圣人,当区分万寿节,以圣诞为名,过新节,成为定律,让天下世世代代永远过下去。

  这股声音,从民间传到了朝中。

  六月时候,刘健等内阁官员就请命,请求皇帝改元圣诞。

  被皇帝拒绝了。

  七月,朝中百官,地中官员,全都上疏,请求皇帝改过圣诞,求皇帝以圣人自尊。

  皇帝觉得自己不配为圣。

  到了七月中,民间声音巨大,请皇帝以圣人自居,过圣诞节。

  这几天,太子、太孙、皇孙们都乞求皇帝,改元圣诞。

  “朕哪里配为圣啊。”

  朱祁钰慢悠悠道:“这圣诞,是西方节,乃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日,朕不配与神相提并论。”

  “启禀陛下!”

  朱佑榶高声道:“西方神,不过东方神的手下败将罢了,陛下能与西方神并列,乃是西方神的荣幸!”

  “不可侮辱神灵!”朱祁钰不开心。

  让他和神一起过节,那不是咒他死吗?

  问题是,要顾及基教信徒的感受。

  他一个皇帝,想过什么节没有?为什么要过圣诞,抢人家神的节日,这是要跟人家打擂台吗?

  “求陛下改元!”朱佑榶重重磕头。

  太子跟着附和。

  朝野上下,呼声巨大。

  朱祁钰能不动心吗?

  圣诞节,意味着什么,他太清楚了,他苦心造诣的编写景泰风云,不就为了和神并列吗?

  他要去做神。

  以前岁数小,他怕自己命薄,撑不起神位。

  今年他八十一岁了,在这个时代,绝对高寿了,比他年龄大的皇帝没几个,说他是神,没有问题。

  西方能造神,东方为什么不能造神?

  大明需要一座神!

  太祖皇帝不愿意做神,太宗皇帝不想做神,那朕来做!

  甚至,只要他能苟住。

  只要他是所有皇帝中年纪最大的一个,他是神这一点,就无可指摘,哪怕改朝换代,也要承认他朱祁钰是神。

  因为他活得最久,文治武功太高,足够他封神。

  一番请让之后。

  朱祁钰长叹一声:“罢了,朕的万寿节,改为圣诞节,普天同庆,从今年开始,年年要过!”

  “每年圣诞,放假三天,带薪休假!”

  “和端午、中秋,一样!”

  圣旨传下去。

  景泰五十八年,八月初三,改为圣诞节,普天同庆。

  为了庆祝圣诞节。

  皇帝公布,圣诞金币,圣诞邮票,圣诞麻将,景泰风云圣诞纪念版等等福利。

  并提出圣诞礼物这个概念。

  模仿西方圣诞节,皇帝拿出大批盲盒礼品,放到全国各县,让百姓来抽奖,主打的一个欢乐。

  以后每年,皇帝都会赠送圣诞礼物。

  圣诞礼物,礼物盲盒,瞬间火爆全国。

  对百姓来说,有便宜占,那就是好事呀,盲盒不管抽到抽不到,追求的一个参与感,这种参与感,会让这个节日爆发出绵延不绝的生命力。

  重点是,不给好处,谁会记住什么圣诞节啊。

  给了好处,记得记得,我们也过。

  圣诞节当天。

  皇帝下旨,发表洪武王朝第一册。

  本来预计,洪武王朝一年完书,但发现洪武朝的故事太多了,不亚于景泰朝。

  可写的东西太多了,又是本朝太祖,可不能有丝毫马虎。

  就连写太祖名字的时候,手都在哆嗦,那可是皇帝呀,万一写错一个字,都是掉脑袋的事。

  再说了,元末乱世,不比三国时期差,也非常有意思。

  这本书是为了万寿节献礼,宫中又从民间征召了2000位家,合计3700人,一边研读历史,一边写。

  画师也增加到了5000位。

  四月的时候,治书局预计全套洪武王朝,要超过25册,篇幅和景泰风云差不多。

  但有了景泰风云的成功经验,又增加了人手,预计三到四年完书。

  那么,圣诞节要公布第一册。

  就变成一本书,一本画,合并为两册。

  三个月连载一册。

  洪武王朝一出,顿时让民间文人的十分惊艳,今年收获最多的两本书,景泰风云和洪武王朝。

  洪武王朝,写的要比景泰风云更加精彩。

  因为太祖皇帝本就是一个草根励志型传奇人物,开局一个碗,一个要饭花子,最后当上皇帝的光辉历史。

  连各地官员,看得都如痴如醉。

  不得不佩服,皇帝的脑洞。

  一本景泰风云就足够惊艳了,洪武王朝更加惊艳,演义式,可读性竟超过了三国和水浒。

  可能是审美疲劳了吧,三国看多了,也想看看本朝风云。

  结果一看,着实惊艳。

  洪武王朝的精彩程度,不比景泰风云差。

  一时间,销量竟和景泰风云持平,奈何这本书连载太慢了,三个月一册。

  景泰风云已经快完本了,追书的书迷觉得无书可追了?

  而民间已经开始效仿景泰风云,在报纸上开始连载了,大秦风云,大汉风云、五代风云等等。

  各种风云,一股脑涌现,但远不如景泰风云,水花都溅不起来。

  也不看看,一部景泰风云,皇帝掏了400万,耗时八年,皇家所有藏书对一千多位家开放,允许他们去随便查资料。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2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