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291章 景泰九年大总结,君臣无时不在斗(1.6万)(1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291章 景泰九年大总结,君臣无时不在斗(1.6万)(1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
  最新网址:xs钦封陈友、寇深的圣旨,跋山涉水,抵达肃州。

  肃州张灯结彩过新年。

  收复哈密,缴获颇丰,寇深下令,让甘肃兵卒过年,吃三天肉馅饺子。

  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,每年过年能吃饱粥饭、面条,就已经是天恩浩荡了。

  今年吃肉,肉馅饺子管饱!

  陈友驻扎在肃州,除夕当天,他还在军帐里商讨战局,担心满速儿除夕夜侵袭肃州。

  这种可能性很大,根据消息,满速儿正在哈密国内,寻找明军痕迹。

  毕竟在明军手上吃了这么大的亏。

  这回也学明军,跑来袭扰肃州,也把大明百姓给杀光了,看看陈友怎么他们的皇帝交代!

  正要巡逻各城门时,中枢的圣旨传来。

  钦封他为沙州伯。

  区区伯爵,难以满足陈友的胃口,陈友想鲸吞吐鲁番,并侵占亦力把里,将东察合台汗国全部吞并,荣封国公之位!

  但是,在伯爵铁券上,却烙印着四个字,哈密之功,特封。

  这小小的细节,让陈友十分感动,对着紫禁城三拜九叩。

  和钦封圣旨一道的,是来自皇宫的烧烤。

  陈友吃完,觉得烧烤风味适合当地呀,当地耕牧结合,盛产肉食,若在这里开家烧烤食肆,必然火爆西北。

  可惜,他问了太监的秘料,太监说产生辛辣味的有两个,一个是辣椒面,一个是胡椒粉。

  得,当我没问。

  辣椒,正在培植当中,尚未全国推广。

  胡椒粉,那东西价比黄金,权贵人家才吃得起,百姓哪里吃得上呀,倒是孜然、芝麻价格偏低,但也非普通百姓人家吃得起的。

  出宫传除夕宴的太监,可个个有口福的,驻扎在外的将军、督抚,都没有家眷,一个人又吃不了,太监们肯定能吃到,还有赏钱。

  广西,朱雀关。

  方瑛一为移民,二统筹安南北部。

  陶成已经尽收安南北部所有城池,区域要重新划分。

  泸江以东,划分进入广西。

  泸江以西,则划入云南,以河内为平行线,河内以北,由广西、云南分割。

  河内往南,则要设置交趾省。

  广西并不过春节,那些土人过自己的节日,今年方瑛和全军一起过除夕。

  圣旨,从中枢而来。

  晋封方瑛为南和侯,陶成为汤州伯,授薛瑄太子少保,授夏埙正四品赞治尹,授边永从五品奉训大夫、潘本愚正六品承直郎,杨屿、白全、廖庄等皆有晋升。

  方瑛正在组织全军一起过年。

  他亲自写春联,写福字,全军煮饺子,过除夕。

  广西兵也没过过春节,第一次过,自然要热闹起来,年味十足。

  圣旨来时,天已经擦黑了,正煮饺子呢。

  晋升侯爵了呀,方瑛双目氤氲。

  而陶成也被封爵了,汤州,是方瑛控制的安南地,陶成以汤州为基,扫除安南北部,以此战功封爵,名正言顺。

  太监拿出四个大食盒,分为肉、素菜、凉菜、酒四个大食盒,因为广西天气炎热,所以全程用冰保持鲜度(硝石制冰)。

  太监点炉子开烤,聚拢在大营里的都是广西军军将,一个个眼睛直勾勾的。

  方瑛先谢恩后,吃了一串。

  其余的赐给下属。

  军将一个个都香迷糊了,烤肉大家都吃过,但肉不膻不臭的烤肉,真的没吃过。

  尤其这辣味,太对广西人胃口了!

  眼看着一串串肉串都被吃光了,太监一口没捞着,虽然方瑛给留了一串,但太监最是记仇,回来后,没少给方瑛上眼药。

  而在新南直隶。

  封赏圣旨传来,加授胡濙正一品右柱国,授张凤、王竑太子少傅,封杨信为建昌伯、欧信为平乐伯,赐任礼一世世券,金忠、王诚都有恩赏。

  各种赏赐,都是京中的稀奇玩意儿,皇帝大手一挥,出手阔绰。

  太监爱财,皇帝就送给金忠和王诚两家罐头厂,都在南直隶,日进斗金。

  同时,赐下除夕宴。

  最激动的是杨信和欧信,杨信荡清江西土匪,战功丝毫不低,却晚于李震封爵。

  欧信更是以一己之力,荡平广西,又在南直隶清剿士绅,立下战功,封爵在所难免。

  景泰九年,中枢赐下很多爵位。

  但都没有世券,世券要全靠战功争取。

  这是皇帝担心赐下爵位太多,后世之君无法制衡,留下个尾巴,世券不可轻赐。

  以此,就会出现流爵和世爵两种分法。

  流爵就是一世而终,世爵才是最宝贵的。

  皇帝制衡人心,手段层出不穷。

  而在胡濙的新府邸内,张凤和王竑都有点着急。

  胡濙来到南直隶一个多月了,却一个人不杀,什么事都不做,反倒是南直隶安静。

  “两位,除夕夜又来老朽家中蹭吃蹭喝了?”胡濙笑道。

  “老太傅,您倒是跟我们交个实底呀。”张凤心中焦急,圣旨来的时候,他担心是皇帝贬斥他的圣旨。

  胡濙正在煮茶,让侍奉的人退下。

  幽幽道:“两位都是绝顶聪明人,怎么这会儿糊涂了呢?”

  张凤一愣,听这意思,胡濙不打算清算士绅呀?那皇帝那边怎么交代过去呀?

  “子仪,这当官呀,在中枢当官是一个当法,在京师当官是一个当法,在地方又是一个当法。”

  胡濙给他俩倒茶:“而在南京,又是另外一个当法。”

  这话把张凤绕迷糊了。

  三种当法,他懂。

  可第四种,是什么意思?

  “咱们是谁的人?”胡濙抬头看了眼张凤。

  “陛下的人。”张凤脱口而出。

  胡濙却笑而不语。

  “我们是士绅的人。”王竑开口。

  从任礼被皇帝一道圣旨,骂回凤阳,两股势力争权夺利,戛然而止。

  如今张凤和王竑关系重新修复。

  “子仪,你没有公度看得透彻。”

  胡濙吃了不少肉,不好克化,慢悠悠道:“老夫在问你,在中枢,你该对士绅什么态度?”

  “口诛笔伐,恨不得杀之!”王竑回答。

  胡濙笑着颔首:“在京师,伱该如何做?”

  “杀,杀光为止!”

  没错,这就是在京师的为官之道。

  “可在地方呢?”胡濙又问。

  王竑斟酌道:“一手杀,一手抚,我们虽是官,为朝堂效力,但毕竟出自士绅。”

  “孺子可教也!”

  胡濙笑道。

  张凤也琢磨明白了,是呀,没在皇帝眼皮子底下,为什么真要和士绅撕破脸呢?

  “可老太傅,在这南京当官,又和那三地有什么两样?”张凤问。

  胡濙笑眯眯道:“这也是京师,也是地方,你说该如何?”

  一手杀,一手抚,还得做给皇帝看!

  张凤站起来,恭敬行弟子礼:“多亏了老太傅点拨,否则在下犹如陀螺般瞎转。”

  王竑却问:“老太傅您来南京,也没杀人呀。”

  “哈哈哈!”

  胡濙抚须大笑:“老夫真没杀吗?”

  欧信、杨信、李震正在打仗,这不就是在杀吗?

  大笔一挥,杀的是谁,中枢能查吗?

  “子仪、公度。”

  胡濙转瞬肃然:“咱们是为陛下效力,自然也得为陛下考虑,有些事,可为,可不为。”

  言下之意,是皇帝上嘴皮一碰下嘴皮,啥也不懂。

  咱们敷衍他便是。

  到了地方,按照自己想的来做,回去糊弄他一番即可。

  这是在保护陛下。

  王竑眸中闪过担忧,皇帝是那么好糊弄的吗?

  “公度,你觉得陛下是想杀呢?还是不想杀呢?”胡濙笑着喝茶。

  中枢可一直没下旨催呀。

  也许,陛下是不想杀的?

  可不杀,符合皇帝利益吗?

  王竑看不透,看不透这是胡濙糊弄皇帝,还是皇帝故意而为,反正胡濙这只老狐狸,藏的太深了,皇帝都被他骗了。

  皇帝以为的忠臣,只是他以为的罢了。

  腊月二十九,武英殿上。

  武英殿几乎已经闲置了,以前是太宗皇帝诏见大臣的地方。

  朱祁钰坐在御座之上。

  “诸卿,景泰九年马上就过去了,过得是真快呀。”

  朱祁钰脸上带着笑:“今年,国朝做了很多事呀!样样都可以彪炳史册,震古烁今!”

  “先说开疆拓土。”

  “王越、蒋琬、毛忠、李侃、杨守陈等人收复朝鲜,泼天大功,虽还未功成,但朝鲜已成大明盘中之肉,逃不掉的。”

  “朝鲜建省,我大明多了一省。”

  “在南面,方瑛、陶成、夏埙收复交趾北部,朕已经责令纳入广西、云南了。”

  “朕相信在景泰十年,方瑛就能拿下安南,重收交趾!”

  “在西面,陈友、寇深吞并哈密,兵临吐鲁番,打得东察合台汗国措手不及,向东察合台昭示着大明的武功!”

  “哈密并入甘肃,甘肃版图彻底形成!”

  “在北面,和林已经成了国朝的跑马地,所有牧民,向大明臣服!”

  “这是朕的功劳,更是诸位之功!”

  京师的重臣,都云聚于武英殿。

  有了去年的前车之鉴,都知道今天是皇帝封赏群臣的日子。

  就这一个月,传出去多少封赏的圣旨?封出去多少个爵位?多少个文勋、武勋,赐下多少金银财宝?

  这是皇帝赐给所有有功之臣的新年礼物,是最好的嘉奖。

  “皆赖陛下洪福!”朝臣叩拜。

  “平身。”

  “再说治理之功!”

  “朱英、项忠是山东,荡平山东贼寇、妥善安置流民,山东大治!”

  “金忠、马瑾、杨信、朱仪在江西,荡平反贼、贼寇,移民、析产、重新分地,妥善安置,江西大治!”

  “李贤、商辂在辽宁,安置流民,治理地方,大治辽宁!”

  “方瑛、薛瑄、薛远、侯臣、朱永在两广,桂粤两省移入几十万汉民,两广大治。”

  “寇深在甘肃,原杰在宁夏,俞山、俞纲在山西,皆得大治!”

  “今年真的是硕果累累。”

  “李秉、王恕、吕原治理热河,热河经过一年半的建设,已经初具规模,根据李秉、吕原上的奏疏,预计景泰十一年,热河全省竣工,并已新编练三万骑兵,热河骑兵数超过五万。”

  “原杰在宁夏,整个河套历经两年,军事防御已经构建完成,城池预计在景泰十年,建造完毕,并组建了五万骑兵,可上战场的高达两万五千人。”

  “朕对各地督抚,都非常满意。”

  “今年大肆移民,安置流民,人数超过千万人,各地皆没闹出大乱子,这就是大功!”

  “所以,朕该赐爵位的赐爵位,赐世券的赐世券,赐文勋武勋的赐勋位,赐财宝的赐财宝,”

  “你们的功劳,朕都看在眼里!”

  “地方官员有大功,中枢官员也有大功。”

  “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!”

  “朕一刻都离不开你们啊。”

  被皇帝这么夸赞,大家还有点受不了呢。

  不过,景泰九年,真的是从大明建立以来,变化最大的一年。

  “今年朝堂没收多少税赋,也是百姓最轻松的一年,朕虽不在民间,但能感受到民间的喜悦,朕与有荣焉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明年,朕决定朝堂进一步蠲免税赋……”

  可是,话没说完。

  耿九畴就跪在地上:“陛下,请容许微臣打断您。”

  “耿卿何事?”朱祁钰皱眉。

  耿九畴知道,自己这个时候说话,会扫了皇帝的兴致。

  但不得不说。

  “陛下,微臣有几句话就说,还请陛下免微臣死罪!”

  朱祁钰微微皱眉,让他说。

  “天下臣民皆知陛下爱民之心。”

  “可是,在洪武朝,就没有钱粮宽裕的时候吗?永乐朝、宣德朝,就没有粮仓堆积如山的时候吗?”

  “请问陛下,朝堂为何没有蠲免税赋呢?”

  朱祁钰微微一愣:“耿卿有话不妨直言。”

  兴致被搅了,换做谁都不开心。

  “陛下,您不收容易,但想再收就难了!”

  这话才说透了人心!

  你年年收税,百姓年年骂,但年年缴。

  可今年不收了,明年再收,百姓就不是骂了,而是直接造反了!

  人不能对好,狗不能喂饱。

  这才是人心!

  皇帝想当然的四处减税、蠲免,以为是爱民之举,可现在朝中财政宽裕,可等到财政紧张的时候呢?

  再行收税,就等于逼着百姓造反!

  大明苟延残喘拖了二百多年,靠的就是这种收税制度。

  可皇帝却把太祖皇帝最得意之笔,延续国祚的根源,自己给挖了。

  这话只有耿九畴敢说。

  大家都心知肚明,问题是皇帝嘴快呀,动不动就减税,当初为了化土为汉,蠲免税赋没有问题,遇到灾情蠲免税赋也没有问题。

  可是,皇帝现在动不动就蠲免税赋,再免下去,等十年后,就一粒米都收不上来了。

  “陛下,耿尚书所言甚是,请陛下谨慎。”姚夔跪在地上。

  彭时、岳正也跪在地上:“请陛下收回成命!”

  “微臣知道陛下爱民之心,但请陛下为国朝考虑,请陛下收回成命!”王复跪在地上。

  朝臣陆陆续续全都跪在地上。

  连于谦、孙原贞也跪在了地上。

  不知道的,还以为皇帝干了什么荒唐事。

  殊不知皇帝要免税,朝臣不同意,你们不该山呼万岁吗?画风不对呀。

  “诸卿,如果朕说,朕减了就不打算再收了,你们信吗?”朱祁钰小声道。

  难道他不知道,今年不收,明年就收不上来了的道理吗?

  可是,他非要这样做。

  不是为了邀买人心,而是用农业倒推工业化发展。

  把大明逼入绝境,能不想办法吗?南宋为什么富庶,刘汉为什么富庶?不就是逼得没辙,不得不发展商业吗?

  这是兵行险着,但朱祁钰有信心,只要攻占了倭国,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

  再说农业税。

  看看现代社会,还收农业税吗?不止不收,还给农补,非常害怕百姓不种地。

  商品社会和农业社会本身就是一对矛盾。

  古代封建社会,一直在打压商业,就是担心吃不饱肚子。

  现代社会为什么不打压了呢?

  因为机械化,土地上用不了这么多人了,必须得把人送去工业流水线,但又得吃饭呀,所以给补贴鼓励百姓种地。

  朱祁钰在大力发展商业呀,经商赚的钱肯定比百姓刨地赚得多,所以百姓更愿意去经商,做小生意。

  皇帝就免税,把百姓栓在地里。

  想从小农经济,平稳过渡到商品经济,有一个必然的过程,就是原始积累。

  原始积累,除了中国外,全靠血腥抢夺。

  他也是想,通过农业倒推工业化的进程。

  当然了,重要是他有底气。

  他知道海外有多少银山,大明又有能力开采这些银山,他有了足够的钱做底气,为什么不强推商品经济快速到来呢?

  商品经济来了,才会推动工业革命。

  还有一点,他可以靠大量奴隶,为大明种地,这是大英路线了。

  “陛下,您这是要干什么呀?”耿九畴瞠目结舌。

  “都起来,听朕慢慢说。”

  朱祁钰从御座上走下来:“朕近来在读元史,大元靠商业,就足够支撑财政。”

  见耿九畴反驳,朱祁钰微微下压手:“朕确实想效仿,但很清楚一点,大明不是大元,效仿不了的。”

  “年前叶盛上了奏章,奏章里说,在渤泥国,有一处银山,遍地是银子啊。”

  “朕在想一件事,如果朕把银山搬回大明,大明就不缺钱了呀,朕收农业税干什么呢?”

  “耿九畴,你是户部尚书,你给朕算笔账,大明财政银约一千万两,朕派人去银山,搬一千万两回来,你说说,哪个容易?”

  耿九畴觉得这里不对劲,但说不上来。

  姚夔却道:“陛下,只有钱没有物,只会导致银子不值钱呀。”

  朱祁钰发现姚夔不好忽悠呀。

  还懂劳动和价值的关系呢。

  “姚卿,中枢只是没收税而已,但百姓却在劳作呀,他们生产出来的就是东西呀,朕可以用这个钱去买他们生产的东西呀。”

  “这、这是谬论呀。”姚夔却说不出名词来。

  “姚夔,朕再问你呀,大明管着六千万人口,用这六千万人供养着大明朝廷。”

  “朕去外面抓一千万奴隶,让他们夜以继日地给朕工作。”

  “不用一千万,就找五百万奴隶。”

  “玩命用他们,姚夔你给朕算算,是他们给朕出产的东西多呢,还是六千万百姓出的东西多呢?”

  朱祁钰笑眯眯问。

  姚夔摊摊手:“陛下呀,咱们是天朝上国呀,岂能总欺负下国野民呢!”

  “你也说了,他们是下国野民,那给朕劳作,是不是天经地义的?”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1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