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260章 溺杀女婴,灭绝人伦,脸上刺字,全家流放!(2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260章 溺杀女婴,灭绝人伦,脸上刺字,全家流放!(2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
  

  朱祁钰正色道:“薛瑄上的奏章,诸卿都看了吧。”

  “朕欲迁孟庙于广西,改江州为孟州,再开孟圣学宫,广邀天下名士,聚于孟州,辩论于学宫之中。”

  “朕希望大明再诞生一位新圣。”

  孔氏都迁走了。

  孟氏被迁走,只是时间问题。

  问题是广西,那可不是个好地方啊。

  “陛下之心在安南?”姚夔率先发声。

  “不止安南。”

  朱祁钰站起来:“若以广西为中心,云贵湘粤交五省围着广西,将广西围为中心之地。”

  “朕收回交趾,再灭占城、老挝等国,就以孟州为核心,建造巨城,挟制南方。”

  “山路不必担心,安南、老挝、占城等国多的是人口,征召其民修路即可。”

  “哪怕是十万大山,朕想夷平,也能做到!”

  反正将那些人累死,朱祁钰也不心疼,然后移汉民过去,岂不美哉?

  姚夔却道:“陛下,大明不能做的太明显。”

  “姚卿何意?”

  姚夔抚须笑道:“大明乃天朝上国,从未有过吞并弱小之举动,是以小国安心,朝觐大明,奉大明为宗主国。”

  把野心收一收,别让人看出来。

  “姚卿之言,朕受教了。”

  朱祁钰觉得有点狂:“建孟庙之后,朕欲流放一批罪犯入广西……”

  “陛下不可!”

  姚夔高声道:“广西山峦叠聚,绝非善地。”

  “这些罪犯,作奸犯科,都非善类。”

  “去了漠北尚可,不得不依托朝堂,能在漠北繁衍生息。”

  “可去了广西,就有聚众乱事的可能性!”

  “之前锦衣卫提督太监金忠上书中枢,他已经从江西移出一些士族,填充广西。”

  “老臣以为,这是最好之事。”

  “以中原之士,填充广西,能让广西快速汉化,同时又能传播文化。”

  “陛下当不吝惜田土,大肆分给士族,再给他们建造宅子,令其填充地方政治,触角深入民间。”

  广西移走土人后,已经成为一张白纸。

  姚夔却想用士族,填充广西,让广西成为下一个江西。

  但是。

  这是最好的移民方式,也能让中枢最快、最充分地掌控广西。

  朱祁钰颔首:“金忠做的不错,不止要填充广西,还要填充湖南,广东,甚至可酌情填充福建一些人。”

  士族移民,拖家带口,带着家丁、奴婢、财货,浩浩荡荡。

  甚至,还有官兵护送。

  普通百姓移民,肯定被官民騒扰,但士族移民,官兵都得供奉着。

  “陛下圣明!”

  姚夔的意思是,罪犯可以填充去平原地带,山地是不行的,容易造反。

  “江西空出的地方,可否填充些宗室进去?”朱祁钰问。

  姚夔反对,理由老生常谈了。

  “陛下,天下流民尚多,可转移至江西,酌情安置。”

  “陛下也可鼓励生育,让民间百姓多多生孩子。”

  说到这里,姚夔却跪在地上,从袖兜里拿出一本奏章:“老臣请陛下,下圣旨,严惩溺杀女婴之父母!”

  在江西,南直隶,浙江,福建,溺杀女婴之事非常常见。

  “呈上来!”

  朱祁钰脸色紧绷。

  这是浙江布政使彭时上的奏章,描述了江南地区溺杀女婴的普遍现象。

  “灭绝人伦!都是畜生!”

  朱祁钰一巴掌拍在龙案上,然后丢在地上:“念!”

  太监郭印朗读奏章。

  这种事是普遍现象,重男轻女,自古有之。

  而普通家庭,养不起太多孩子,就去女留子,用有限的钱粮,供养尽可能多的儿子。

  女婴则大批大批的被溺杀。

  有的山峰掘开,会发现遍地是婴孩尸体,都是女婴。

  太祖时就下了圣旨,申斥此事。

  太宗时也下过圣旨。

  奈何效果寥寥,该溺杀还是溺杀。

  可他们就不想一想,都生儿子,没人家生女儿,那么儿子长大后,能娶上媳妇吗?

  人口结构极端不合理。

  导致女儿家彩礼疯涨,贫困人家几乎很难娶上媳妇。

  朱祁钰不敢说倡导男女平等,起码要给女人权力,让女人顶这半边天!

  “虎毒不食子,朕看这些人,连畜生都不如!”

  朱祁钰厉喝:“刑部,加一条律法,发现溺杀婴孩者,其父脸上刺字,全家一律移民至广西!”

  “溺杀女婴者,满脸刺字,朕要羞煞他们!”

  你们不是重男轻女吗?

  就在你们的脸上,刺上女字,全是女!刺满整张脸!

  看谁还敢溺杀女婴!

  “陛下……”姚夔想劝。

  “莫劝!”

  “他们都自以为聪明,自己不生闺女。”

  “那他们就没想过,自己儿子以后能娶上媳妇吗?”

  “娶不上媳妇,生那么多儿子有个屁用!”

  朱祁钰冷冷道:“朕说江南的彩礼疯涨呢?”

  “原来是闺女少呀,换做朕,朕家里有闺女,不愁嫁,为什么不提高价钱?”

  “以前女方还陪送嫁妆,现在都不陪送了,连彩礼女方家都收起来,不带回夫家了。”

  “就这样,也是一女难求!”

  “朕说呢,天下太平这么多年,为何人口不增长呢?”

  “景泰七年的人口,才五千多万。”

  “天下承平百年,人口为何不激增?”

  “就是溺杀女婴开始的!”

  “朕就要下严旨,谁敢犯,就流放谁家!脸上全刺上‘女’字,羞煞他们!”

  流放可以,刺字就太难看了吧。

  毕竟,人家杀的是自家女儿,凭啥犯罪?

  “请陛下息怒,听老臣一言。”

  姚夔低声道:“丁口,乃是国朝之本,重之又重。”

  “天分阴阳,人分男女,乃是天地之道。”

  “若男多女少,自然难娶媳妇,娶媳妇的价钱也会随之增长。”

  “老臣以为,陛下处罚流放是可以的,但不应刺字,过犹不及。”

  “而流放也要就近流放。”

  “比如浙江之民,流放去福建。”

  “福建之民,流放去澎湖。”

  “江西之民,流放两广。”

  “南直隶之民,则填充两湖。”

  若都往西南流放,怕是会造反的。

  “而且,流放以三年为期。”

  “若愿意在本地安家落户,则分田分房。”

  “若不愿意,则归还全部家产,返回原籍。”

  “同时,朝堂设立育婴院,一些不愿养的女童,则送入育婴院里,朝堂花钱供养。”

  姚夔做事,老持稳重。

  朱祁钰高看他一眼,当初没杀他,果然没错。

  “育婴院当设,内帑出钱。”

  “朕担心地方不能养好孩子,全部送入京师来,在宫外开辟一片地方,朕来养着。”

  “女孩朕也养着。”

  “不管多少人,朕都掏钱养着,警告地方,婴孩运送入京时,不能出现意外。”

  千万别以为这些孩子没用。

  尤其是女孩,等养大了,统统进入锦衣卫里培训,培养成间谍,然后赐婚给天下臣民。

  用以监听臣民。

  再者,还能培养出属于他朱祁钰的人才,现在好处凸显不出来,等个十年八年,好处就来了。

  “陛下仁慈。”

  朝臣山呼万岁。

  姚夔想劝,毕竟养这么多人,是要花钱。

  但转念一想,皇帝有钱呀,留着干什么?不如让皇帝花掉,养着婴孩,还是大善事。

  “此事就交给布政司吧,姚卿来主持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尤其是育婴院,可在布政司下设一个局,专门负责此事。”

  “老臣遵旨!”

  姚夔磕头,回到自己的位置上。

  “诸卿,以前朝堂不敢鼓励民间生育。”

  “甚至害怕。”

  “因为历朝历代之乱,都是从人口众多,食不果腹开始的。”

  “老百姓吃不饱肚子,肯定是要造反的。”

  “所以朝堂害怕人口太多,一旦达到临界点,就会出现王朝更迭的情况。”

  说白了,就是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力。

  然后开始厮杀,杀到人口崩盘,改朝换代。

  二百多年,就是一个轮回。

  如果朝堂鼓励生育,这个轮回就会加速,一百五十年左右,人口就会到临界点,快速走入崩溃。

  “但朕不怕。”

  “因为朕手里有三宝在手,朕还能从国外购买粮食。”

  “朕还要拓宽汉人的生存空间。”

  “所以,朕非但不怕,还需要大量的人口。”

  “人口广袤、丰盈,才能充实地方,才能将新地永远占住,变成汉人疆土。”

  问题是,人口总是会达到临界点的。

  王朝走向灭亡是一定的。

  朝臣并不知道,工业革命会带来什么。

  朱祁钰却知道。

  有了儿子,就想让儿子健康成长,必须发展现代医学,现代医学和中医结合,才是医学的终极奥义。

  所以,他要加快工业革命的进程。

  “陛下,三宝到底能亩产多少,终究还是个未知数。”

  “而且国朝种子稀少,需要大量的时间验证。”

  “若中枢贸然鼓励民间生育,万一三宝无用,民间人口激增,国朝该何去何从?”

  胡濙的话很有道理。

  初代玉米,到底亩产如何,如何普及种植,都是未知数。

  乐观点说,十年时间,能推广全国。

  可是,植物适应土地是需要时间的,也需要不断改良的,这个过程没办法忽略。

  让玉米种满整个大明,恐怕需要三十年的时间。

  “老太傅所言甚是,若朕收交趾之土呢?可否够增加一千万人口的肚子?”

  朱祁钰压根就不考虑安南人的死活。

  “陛下,若收三宣六慰所有之土,应该才够。”胡濙也没考虑。

  盖因安南等地尚属于莽荒状态,没有被开发。

  像中原地区,也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发,才形成今天的规模,如西南、东北都没得到充分开发呢。

  朱祁钰颔首:“那就暂且作罢,只是女婴之事,朝堂必须重视。”

  “陛下圣明!”胡濙磕头。

  奉天殿气氛轻松。

  皇帝和大臣讨论国事,殿内殿外都有朝臣谏言,气氛融洽。

  而在江西。

  陈家析产结束,竟挖出来1700多万两银子。

  这个数字,把沙铉吓到了。

  陈家的祖宅里,竟藏着这么多银子!

  若让他来抄家,也绝对抄不出来全部,陈家太会藏银子了。

  合计2500万两银子。

  举族上下平分,迁走的一支,为钦州陈氏,分得1250万两银子。

  金忠收到消息,失声道:“陈家有这么多钱?铅山费氏,又该有多少钱呢?”

  “大人,肯定比陈家多呀!”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2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