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149章 朕想听到,湖广熟天下足!(2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149章 朕想听到,湖广熟天下足!(2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
  

  嘶!

  论心黑还得看皇帝。

  您往死里造百王城,诸王以为自己不花钱呢,肯定也想着,往死里造内帑。

  结果等建完了,皇帝拿着账本要账去了。

  诸王全都傻眼,这玩意是我自己花钱?那我造个屁啊!凑合凑合住得了呗!

  “挑农闲的时候,让京中百姓都去干活,干活就开工钱,工钱工部来定,多给百姓些实惠,让百姓多沾点光。”

  “工部也不能白给诸王服务,也得给钱,钱都由诸王出,建造期间的俸禄,也由诸王出,朕就不出了。”

  “你们别看诸王在朕面前装可怜,在封地上,一个个阔得要命,朕天天吃咸菜,他们顿顿吃鸭舌,只吃鸭舌,鸭子扔了喂狗!”

  “他们一顿饭不弄个一百个菜,都彰显不出王府风范。”

  “看朕,一套龙袍穿四五年了。”

  “他们的衣服,一天恨不得换一百件。”

  “都有钱!”

  “可劲造,敞开了花!”

  “给他们自己建宅子,不能含糊。”

  “挑天下最好的、最贵的,给他们建,让他们花。”

  “看谁敢欠朕的钱?”

  “等有一天,谁敢赖朕的账,朕就让他们全家去工地干活,给朕还钱,还到还清为止!”

  朱祁钰目光阴狠。

  朝臣算开眼了。

  听说昨晚,诸王都受伤了,现在还跪在乾清宫内,谁趴下,就挨鞭子。

  如今再把王府掏空了。

  您这是想让诸王都变成穷光蛋,然后任您拿捏?

  您这般对待亲戚,怕是又会遭到骂名。

  “陛下,若是有诸王赖账,那您可不亏了嘛。”胡濙的意思是,先让诸王掏钱。

  瞧瞧您这舍不得投资的样子。

 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,咱先投资,总能赚到。

  “老太傅,诸王没钱,朝鲜王有钱呀,倭王有钱呀,安南王有钱呀,哈密王也有钱呀,宅子建好了,总归能卖出去的。”

  朝臣算服了。

  皇帝的意思是,没钱的就不让住了,然后等着卖给别的王。

  总归是亏不着的。

  “陛下圣明!”胡濙磕头。

  朝臣跟着山呼万岁。

  石璞开心了,都是大好事啊。

  工部又要发财了,工程这东西,稍微动一点手脚,银子是哗哗的往口袋里面进啊。

  建完百王府,进来的钱都够建一座紫禁城。

  “不说诸王了,朕已经派太监去接手王府,又令诸王护卫入京,此事定矣。”

  “说说辽东。”

  “喀喇沁部已经攻打沈阳,李贤回密奏称,女真人并无联合大明的意思,反而想坐山观虎斗。”

  “鞑靼的满都鲁汗,正在向南移动,目标大宁。”

  “诸卿,说说看法。”

  昨天阁部已经讨论过了。

  王伟出班,行礼后,道:“陛下,喀喇沁部虽有五万精兵,但破不了辽东防线。”

  “微臣以为,当请太保兵移大宁,协同蓟州镇,防卫大宁。”

  “夏天要来了,天气愈发闷热,满都鲁南下,应该只是彰显武力罢了,目的不是打仗。”

  “所以太保移镇蓟州镇,满都鲁自然会退去。”

  “然后再请太保,移镇辽东,击退喀喇沁部便可以了。”

  荡清朝堂之后。

  阁部协作,效率极高,不像以前那般,出了事就怨这骂那的,现在是直接出对策,共同商议后,直接下圣旨。

  朱祁钰微微点头:“王卿此言甚是,朕也以为满都鲁是虚晃一枪。”

  “一来是彰显武力,二来是趁机占点小便宜。”

  “张固率领解烦军入驻蓟州,蓟州镇约有四万五千人。”

  “又有长城、城池之险。”

  “朕以为,大宁破不了……”

  但皇帝没说完。

  胡濙便跪在地上:“陛下,大宁危及京师,不能出丝毫差错,微臣请陛下遵循阁部意见,调于太保入蓟州,大宁绝不容有失!”

  于谦手下的兵丁是人,从山东走到蓟州,打完仗,再从蓟州走到辽东,还要打仗。

  估计会怨声载道,都有哗变的可能。

  也就于谦震着,但令他们开关和喀喇沁野战,想都不要想。

  等于说,只能被动挨打。

  “若把河南备操军调入大宁呢?”朱祁钰试探性问。

  他这样做,等于把京师置于虎口之上。

  “陛下,忍一时之气罢了,等明年兵精粮足,大可以横扫草原。”

  胡濙苦笑道:“您不是想纳辽东入大明领土嘛,明年就可以兵出长城,打喀喇沁,打兀良哈,收朵颜三卫之地。”

  朱祁钰眼睛一亮:“老太傅,此言当真?”

  “只要陛下谨守大宁,老臣便同意!”胡濙也下血本了。

  现在,国力远不如正统年间。

  正统朝,历经四代圣君,国库充盈,兵精粮足,满朝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,可朱祁镇兵败土木堡,家底都败光了。

  如今才过去八年,国库刚积累点粮食,年初宣镇大捷,又打光了。

  好在皇帝够冷静,只要朵颜三卫之地,守住险要地势而已,大不了再过几年苦日子。

  起码要息了皇帝将京师陷入危及的心思,京师绝对不能动荡,必须牢牢守卫。

  “若拆分于谦手里的京营呢?”朱祁钰还不死心。

  他认为,满都鲁没有实力打破大宁。

  蓟州镇虽然兵少,但距离京师近,京营随时可驰援大宁。

  所以他想让于谦去辽东,去打喀喇沁部。

  把喀喇沁部打退,然后趁机袭扰兀良哈,兵势北进,尚有余力。

  这样做的弱点,就是京师无兵可守,一旦大宁被破,京师就危如累卵,天下又有倾覆之危。

  “绝对不可!”胡濙打死也不同意,不能再来一次兵围北京了,哪怕是有这个可能性都不行!

  阁部重臣全都跪下。

  奉天殿所有朝臣都跪下,不准皇帝任性。

  上一次这么任性的皇帝,就是朱祁镇,不听群臣劝告,非要御驾亲征,结果被俘了吧。

  “好吧,朕听阁部的意见。”

  朱祁钰叹了口气:“传旨,令于太保率兵入大宁,驻守大宁。”

  “传旨李贤,情急之下,可调驻守山东的白眊、背嵬、飞熊三军,协防辽东。”

  “陛下圣明!”胡濙松了口气。

  阁部都松了口气。

  这是最佳答案,大宁绝不容有失。

  哪怕辽东被打破了,也要守住大宁。

  大宁在,京师就不会有危险。

  “令李贤去收买兀良哈人、女真人,只要他们能在后面给喀喇沁部压力,朕便加大贸易额度。”

  朱祁钰斟酌道:“卖武器给他们。”

  “陛下……”王伟动容。

  皇帝为了解李贤的压力,连武器都肯直接卖。

  “卖!”

  朱祁钰咬牙:“用喀喇沁的人头来换,朕不要钱,也不要马,就要人头!”

  “除了火器,所有武器都可以卖!”

  “陛下……”王伟想劝。

  “王伟,朕知道武器不能轻授。”

  朱祁钰摆摆手:“但李贤、曹义不容易啊,面对的是五万精兵啊,能守住就是大功一件了!”

  “朕得给他们希望,不能让他们认为,中枢放弃了辽东,辽东百姓也要有希望,才能坚持下去。”

  “告诉曹义,这一仗打完,就给他封侯。”

  “李贤也可选择回中枢,也要晋位。”

  “告诉他们,朕理解他们的难,也允许他们战略性后退,只要守住辽东,就是大功!”

  “再从京中解送一批钱粮过去,多多赏赐给军民,给他们吃顿饱饭,若不幸战死,也算中枢一点心意了。”

  朱祁钰咬着牙道:“这笔账,朕早晚要算!”

  “陛下圣明!”朝臣跪下。

  带过兵的文臣武将,都知道一个道理,在前线打仗不难,难的是如何令皇帝信任。

  当今皇帝最大的优点,就是绝对放权,战时给予最大的信任,绝不指手画脚,胡乱决策,外行指导内行。

  “让李玠、曹振亲自去传旨。”

  “也看看他们的父祖,戍守边疆有多难,以后好用心为朝堂效力。”

  “告诉李贤、曹义,朕在朝堂上,关心着他们呢。”

  “也告诉辽东百姓,朕不会放弃他们。”

  朱祁钰叹了口气。

  终究是摊子铺得太大了,导致兵力捉襟见肘。

  可不能再征兵了,大明每年产的钱粮是有数的,丁口也是有数的,再多的话,朝堂钱粮就不够用了,民间也会耽搁耕种。

  缺钱缺粮缺人啊。

  什么都缺。

  “西北朕不担心,有范广,有寇深,有郭登,瓦剌打不过来。”

  “朕就担心东北啊。”

  “希望李贤、曹义能够守住辽东,等到于太保去辽东吧。”

  “罢了,朕担心也无用。”

  “诸卿。”

  朱祁钰缓了口气:“湖广该治理了。”

  “朕跟你们交个实底,诸王出不了京了,在湖广的掣肘,也就彻底没了。”

  “之前朕就说过,治理湖广还没到时机。”

  “但这个时机,今天到了!”

  “朕已经令孔氏拆出两房,一房落户武昌府,一房落户长沙府。”

  “再把湖广拆分成湖北和湖南。”

  “湖广面积太大,不方便治理。”

  “拆分后,容易治理、管理。”

  “便从朝堂派去能臣,给朕治理湖广。”

  “当初,朱英跟朕要三年时间,让山东大治。”

  “湖广和山东不一样,荒凉太久了。”

  “朕给十年时间,要看到一个中原大粮仓,由湖广产出的粮食,能支撑起天下之粮食。”

  “诸卿自告奋勇,谁愿意去治理湖广!”

  朱祁钰虎目扫视诸臣。

  “微臣愿意治理湖广!”韩雍率先出列。

  王越、叶盛、年富都站出来。

  “尔等都是俊才,朕舍不得你们出京啊。”

  朱祁钰眼神喜悦:“而且,只是治理一省之地,对你们而言是屈才了。”

  可放眼望去,景泰朝的能臣,精华都在朝中。

  放谁出去,朱祁钰都舍不得。

  “陛下,宝剑锋从磨砺出,俊才也需要历练,方能成为大才。”韩雍真的想出京。

  虽然皇帝极为看重他,在京中也忙得脚打后脑勺。

  却让他很不踏实。

  三省吾身时,他总觉得没有收获,才能并未得到施展,能力也没有增长。

  但每天又忙得吃饭时间都没有。

  皇帝对他也是极为看重的,他心中是感激的。

  却也想去地方,一展抱负。

  “韩雍,你可知道,你所在分配局。”

  “虽然官位不高,但极有实权,就算是阁部重臣,也未必有你的实权更大。”

  “你就真舍得,放弃这么好的职位,去地方受苦?”

  朱祁钰不解。

  “不瞒陛下,微臣想出将入相,想名垂青史。”

  韩雍慷慨道:“若只是当一朝能臣,微臣做个分配局郎中,稳步上升,也有一日入阁部。”

  “但想名垂青史,却难之又难。”

  “只有在地方做出成绩来,再返回中枢,陛下常说官员要有实绩,届时微臣以地方实绩入中枢,便能出将入相。”

  “一展胸中抱负,方可名垂青史。”

  “此乃微臣之愿,请陛下成全!”

  韩雍说得十分慷慨。

  朱祁钰满脸赞许:“韩雍,有志气!不愧是朕格外看重的人才,好,你去湖广十年,朕允你入阁部,出将入相!”

  “就算朕不在了,这句话令起居郎记下来,十年后,你韩雍必入阁部重臣,名垂青史!”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2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